人民铁道网讯 (赵风斌 孙志斌)1月12日17时许,在海拔2600多米的青藏铁路扎麻隆中继站东侧,一座距地面垂直距离30多米的铁路高架桥上,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电务段西宁西信号车间西宁西信号工区的十几名职工腰上系着安全带,正在紧张地进行桥上电缆的更换工作。呼呼的寒风中,气温跌至零下15摄氏度。清冷的夕阳下,他们起身又蹲下,忙碌的身影酷似一群高空“舞者”。
为保证春运期间设备安全稳定,西宁电务段对管内区间电缆状态进行了一次地毯式摸排检查。检查中,他们发现扎麻隆中继站电缆对地绝缘参数偶有轻微波动,便立即将其纳入重点隐患台账中限时予以整治。经过逐根、逐段的排查测量,最终,他们将隐患电缆范围锁定于扎麻隆东侧高架桥的桥梁上。
更换电缆的首要任务是先将隐患电缆从电缆线束中分离出来。由于桥上电缆敷设于桥梁两侧护栏外悬空的电缆槽内,更换前,职工们需先将安全带系在桥面护栏上,蹲在勉强能容身一个人的桥面路肩水泥盖板上,然后将身体探出护栏,小心揭开冰冷的电缆槽,将隐患电缆用力拉起,在半空中用钢锯进行割接。从施工位置向地面望去,30多米的高空让人有些眩晕。
“你扶着电缆,我来锯,小心手不要靠近锯条。”职工白延荣对同事韩旭说。作业中,他们两人一组互相轮换。
由于长时间保持同样的姿势,很快,职工们的手脚都被冻得有些僵硬,呼出的哈气在各自发梢、眉梢上结上了白白的冰霜。即使这样,电缆更换工作依然片刻未停。
与此同时,在扎麻隆中继站机械室内,车间技术员杨继彪正手握对讲机,紧盯着监测终端显示屏上设备状态的变化。
“杨师傅,室外电缆已断开。”听到对讲机传来的呼喊声,他立刻开始进行电缆校对。
“电缆敷设距离长、数量多,无法用肉眼查找每根电缆芯线的具体位置,只能通过室内外相互配合测量来判断。”杨继彪说。
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暗,桥上的职工纷纷打开头灯,开始用剥线钳将新旧电缆内的42根芯线全部一一剥出,然后将相同颜色的芯线逐一对接测量。
19时整,杨继彪接到现场电缆接续完成的通知。他立即拿出电阻摇表,逐一测量确认更换电缆的地线绝缘,并在每根备用芯线上做上了标记。
经过近2个小时的紧张分离、割接,19时15分,70多米长的电缆更换工作结束,电缆对地绝缘参数全部正常。顶着刺骨的寒风,职工们收拾好工具,开始有序离开桥面。
不远处,点点灯火已点亮山谷中的小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