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大秦线重载列车的和谐型机车。本报特约摄影记者乔力 摄
在中国铁路示意图上,有一条奔腾起舞的钢铁巨龙,它西出煤都大同,横跨桑干峡谷,穿越燕山山脉,直抵渤海之滨秦皇岛港,它就是被誉为中国能源战略动脉的大秦铁路。
全长653公里的大秦铁路是我国建设的第一条煤炭运输专用双线电气化铁路,承担着全国4大电网、5大发电公司、10大钢铁公司、368家电厂和6000多家企业生产用煤的运输任务,占据着晋北、蒙西煤炭外运市场85%以上的份额,是我国实施“西煤东运”能源战略的一条重要通道。
修建大秦铁路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铁路系统从1983年开始进行论证、勘探、设计,1985年正式动工建设。工程分两期建设,一期工程从大同韩家岭到北京平谷大石庄,1988年建成;二期工程从大石庄到秦皇岛柳村一场,1992年建成。大秦铁路设计年运输能力5500万吨,远期目标1亿吨。大秦铁路沿线地形复杂,60%的线路穿越山区,桥梁隧道占线路总长的21%,曲线占27%,线路最大坡度12‰。重载路基设计标准、施工质量均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全长8460米的军都山隧道,是20世纪80年代我国第二座长双线铁路隧道,使用至今质量良好。大秦线一期和二期工程先后荣获“国家优秀设计奖”“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等荣誉。
为适应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需要,尽快缓解煤电油运“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发挥大秦铁路的作用,2003年,铁道部党组作出了对大秦铁路进行扩能改造的重大决策。2004年年底,大秦铁路拉开了2亿吨重载扩能改造工程的序幕。在确保年运量递增5000万吨的条件下,建设者经过连续14个月立体化、多工种大型综合施工会战,用相当于建设新线1/3的资金,使大秦铁路实际运能增加了3倍,较建设一条新线节约土地2.4万亩。大秦线扩能改造工程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等荣誉,成为铁路系统实施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成功范例。
大秦铁路作为我国第一条现代化重载铁路,始终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特别是在扩能改造中,采用了一系列先进技术和装备:首次在技术作业站采用有效长度达2800米的到发线,设计并采用了长达1500公里的循环机车交路,首次实现了运用轨道电路低频信息锁定和切换机车信号接收载频功能,首次在技术作业场采用75公斤/米钢轨12号可动心道岔。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工程有三项技术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一是实现了分布在长大列车不同部位的多台机车同步牵引制动,成功开行了2万吨重载组合列车;二是系统解决了信号设备适应大牵引电流和抗大不平衡牵引电流能力的技术难题;三是实现了重载铁路高密度运行模式,扩能改造当年即运送煤炭2亿吨。
煤龙滚滚腾大秦,大秦发展壮煤龙。伴随着中国铁路的飞速发展,大秦线机车车型从韶山4型发展到和谐型,机车牵引重量由5000吨跃升至1万吨和2万吨,年运量从2004年的1.5亿吨增加至2008年的3.4亿吨,列车开行对数不断增加,运行速度不断提高,辅助技术不断完善。如今的大秦线,正在形成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运输技术体系。
作为我国重载铁路建设的标志性工程、示范性工程、样板性工程,大秦铁路以不断刷新世界重载运输纪录的壮举,书写着中国铁路科学发展、自主创新的精彩华章。